股牛配
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闯关成功。
以4票之差,强行通过,参议院51:50,众议院218:214,前后不过三天,局势突变。
特朗普提前发动,副总统投下关键一票,一场政策突袭就这么生生划过了国会的门槛。
“大而美”的口号下,是更快、更狠、更不讲情面的推进节奏。
同一时间,北京72岁的崔天凯重回外交场。
没有官宣,没有铺垫,直接在清华世界和平论坛发声,措辞不软,态度不退。
看似远隔重洋,其实针锋相对。
特朗普税改突袭:抢时间,也抢主动
原定7月2日投票的“大而美”税改法案,被硬生生提前到了一天前。
这不是议程安排上的小调整,是一场精心设计的“政策闪击战”。
50票对50票的僵持局面下,副总统J.D.万斯投出了那张决定性的票。
历史性的一票,不仅让法案过关,也让他本人一夜之间站上了政治前台。
细看背后操作,特朗普团队从头到尾就没打算“等自然推进”。
临时闭门会议、深夜协商、削减媒体通报时间……一整套操作,俨然就是一场“快打狠打”的政治突袭。
最终结果也验证了他的直觉,节奏越快反对越来不及形成合力。
马斯克反水:破裂从不是悄悄发生的
马斯克的名字,又一次成了焦点。
这位曾经的“好朋友”,现在却成了特朗普税改最大的反对者之一。
马斯克称:这个法案会让美国国债未来十年暴增3万亿,真正得利的,是化石能源和传统资本,而非科技创新。
他公开放话正在筹备“美国党”股牛配,准备在2026年中期选举推出独立候选人。
特朗普也不惯着,在采访中暗示:“是不是该查查马斯克拿的联邦补贴,有没有过度集中?”
这话说得不重,但每个字都带着火。
从科技盟友到政治死敌,这段关系的破裂,预示着共和党内部的裂缝,也不再好遮掩。
减税之后,加关税:特朗普的财政闭环
减了税,窟窿怎么补?答案还是老一套:加关税。
7月2日,美国国务院向全球170个国家发出通告,明确“关税暂缓期”将在7月10日结束。
这不是提示,是摊牌。
特朗普要用关税填财政空缺,也要借此逼迫企业把产线搬回美国。
“税改内削,关税外补”,特朗普的财政策略一环扣一环,套牢的是全球供应链的神经。
崔天凯归来:不是一个人在战斗
同一时间,北京的节奏却显得更稳。
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世界和平论坛上,72岁的老将崔天凯现身。
没有场面话,只有一句句直击要害的发言,“中方无意争霸,但也不会容忍霸权。”
崔天凯的回归,不单是情怀,更是布局。
他曾在华盛顿驻守多年,对美方政界和节奏了如指掌。
这种时候上场,显然不是巧合。
更重要的是,他并不孤单。
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、外交学院院长王帆也先后发声,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回应矩阵。
马朝旭指出:美国的单边政策将冲击全球贸易,拖累新兴市场的复苏。
王帆则强调:中美需要建立“危机管控机制”,避免误判。
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是一整套“外交合奏”正在奏响。
中美博弈背后的核心逻辑
这场围绕税改的斗法,早就超出了财政政策本身。
美国要的是全球经济主导权,中国守的是发展自主权。
特朗普用闪电推进的方式,抢下政策制高点,再通过关税外推压力。
看起来主动出击,其实是为了缓解国内的财政和社会撕裂。
中国这边并不急于对等出招,反而是通过外交发言和智库声音稳住外界预期。
节奏慢,但一步步都很稳。
有人可能说,中美不是在脱钩吗?但看看数据,2025年上半年,美国进口中国电池、稀土、电子元件同比增长了12%。
这不是脱钩,这是“越吵越绑牢”。
崔天凯那句“摆脱对华依赖几无可能”,听起来像外交辞令,其实是底层现实。
棋从乱局起,胜在后手清
税改过关,特朗普打出一套对内整顿、对外加压的组合拳,赢得了阶段性胜利。
代价也不小:党内分裂、资本反水、国际震荡。
中国没有急着反击,也没有陷入被动,而是通过崔天凯等多点发声稳住局势、稳住人心、稳住节奏。
这是一次节奏对抗:一个快打猛冲,一个稳扎稳打。
下一步,谁能看穿全局,谁就有资格决定方向。
参考资料:
徐量2025-07-05只差4票,美国税改法案通过,中方准备迎战,72岁崔天凯重出江湖
股牛配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