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Deepseek的关注度正持续下降!有数据显示聚宝盆,Deepseek的用户活跃度从春节高点的15%一路滑到目前的3%。
Deepseek的R2升级版难产,网络上多了不少对Deepseek的吐槽,对于稍微敏感一些的问题,它就开始“沉默”……
而一度被Deepseek“威胁”的股价再创新高,突破160美元,市值逼近4万亿美元,碾压苹果历史峰值,AI芯片霸主地位无人撼动……
全球AI盛宴,我们真的只能旁观?说好的“东升西落”呢?
Deepseek为啥凉凉?
根据之前的《The Information》独家爆料,DeepSeek R2原计划今年5月推出,但现在依然没有动静,也不能怪大家有质疑。
相关消息,核心原因竟是创始人梁文峰对模型性能“不满意”。那么这个“不满意”到底有多不满意?是不敌OpenAI o3,还是对比R1没有多少突破?
此外,有国内知情人士的消息称,R2研发进程缓慢可能是由于缺少英伟达H20芯片。要知道R1的训练总计耗费了3万块H20(国内特供版)、1万块H800和1万块H100。所以在H20吃紧的情况下,预计耗费更多算力资源的R2难免受到波及。事实上,这不是R2第一次被曝项目延期了,最早能追溯到今年4月份。
不仅仅是Deepseek的升级版难产,同时网络上多了不少对Deepseek的吐槽。
有数据显示,Deepseek的用户活跃度从春节高点的15%一路滑到目前的3%,基本跟凉凉画等号。
有人说功能bug多,有人吐槽反应慢,还有人直接甩一句不好用,卸了。这感觉就像点了个外卖,菜单上写着五星级牛排聚宝盆,结果送来一盘嚼不动的牛腱子。你说气不气?
更有资深人士称,deepseek已经严重烂尾。其逻辑是:
现在的deepseek有非常强大的过滤器,一问到什么负面或者敏感议题,经常回撤答案,仿佛意识到自己泄露了什么机密。
它的沉默,震耳欲聋。一个失去灵魂的传声筒,就只是一个高级点的聊天玩具罢了。看似智能,实则在构建全新的愚昧系统。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ai。
为什么一度将英伟达吓出了冷汗的国产之光,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模样?为什么deepseek成为一个自我阉割只报喜不报忧的乖宝宝?背后值得深思。
除了自我阉割外,deepseek还严重烂尾。早期DeepSeek是通过蒸馏ChatGPT的回答体系,答案质量非常高。
但是开源之后,接入的是简中互联网,被喂进去了成千上万的营销软文,标题党和阴谋论。吃进去的是垃圾,吐出来的也只能是垃圾。然后AI还会继续吃自己生产出来的内容,成了信息污染闭环。
所以现在经常发现,deepseek会将小说变成历史,童话变成报告,信任一夜崩塌。
2025年年初之后,市场一直渲染“东升西落”的叙事,但股市做出了最诚实的回答。
科技资产依然是一地鸡毛,A股还没有看到能够扛打的AI公司、机器人公司。“东升”升的只是银行等少数资产。
不少名为“XX科技”、“XX智能”的科技策略基金重仓的都是银行股,有些搞笑和讽刺。或许是他们在大A真找不着能买的科技股了吧?
在人工智能和科技领域投资上,我们的确应该要学习但斌放眼全球的眼光和思路。
据目前来看,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的垄断地位已形成“超级螺旋”效应。其Blackwell架构芯片占数据中心收入近70%,H20、H100等高端产品在算力性能、能效比和生态兼容性上全面领先。
反观国内企业,尽管华为昇腾、寒武纪等企业加速追赶,但技术差距依然显著。例如,寒武纪2025年第一季度虽实现营收激增,但其核心产品仍需依赖传统业务支撑,真正的AI芯片商业化落地仍需时间。
更关键的是,英伟达通过CUDA生态构建了不可替代的软件壁垒,开发者社区和合作伙伴网络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,而国内企业在生态建设上仍处于早期阶段。
上周五,又是银行股大放异彩的一天,工商银行、浦发银行、中信银行、兴业银行等9股同日创出历史新高。年内而言,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,有15只银行股刷出过历史新高,占42只银行股的35.7%。42只银行股的涨跌幅中位数为18.7%同期沪深300指数涨1.2%。板块最新市值15.96万亿元,较2024年末的13.58万亿元增加2.38万亿元。
具体而言,浦发银行是年内最能涨的银行股,涨幅为41.69%。青岛银行、兴业银行、浙商银行、江苏银行年内也上涨超过30%。对此,有股民戏谑,“别涨了,我买还不行嘛”。还有股民将银行称之为“银伟达”“银斯达克”。
为什么这一两年来,他们要死顶银行?
其实道理很简单:第一就是必须要死命护住3000点一线,经济下行,大家都难的时候,一定要先靠指数稳定住局面;第二也就是XX队买银行更放心,更能从容KZ指数。
就大A短期走势来说,银行是稳住指数,但后面要看题材股、赛道股能否走出赚钱效应,否则就要小心了。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